我國非金屬礦產業必須走深加工之路
來源于:中華商務網
據本網資深顧問分析 我國非金屬礦產業路在何方?業內專家認為,必須依靠科技創新,走深加工之路。
一、產品市場令人憂
非金屬礦行業,是礦業界在金屬、能源產業之外的又一個范圍廣泛的產業。能源礦產按純凈度、金屬礦產按品位確定品質級別和加工使用方法。非金屬礦由于天然地質條件的不同,在各地形成了不同的共生氧化物,因而被根據不同性能、不同地質條件而命名為不同的礦物,其在工業使用領域的相互替代性非常強。依據資源狀況,在已有的地質勘探基礎上,我國已經具備了一個開發范圍非常廣泛,但加工利用水平還比較低的工業體系。
國內有些礦種由于先天條件好,純凈度高,已經成為了在世界資源市場上具有戰略優勢的工業品種,比如菱鎂礦、滑石礦、螢石礦、石墨礦、重晶石礦、磷礦石以及一些石材品種等。這些產品除滿足國內市場需要外,還在國際市場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出口創匯能力達到和超過1億美元的產品有不少。按2000年海關統計數字,非金屬礦產品全行業出口總額為24.29億美元。但是,其出口創匯金額高的產品,也正是國家進出口管制最敏感的產品。對于行業招標,非金屬礦生產企業叫苦不迭,因為利潤所剩無幾,甚至出現明知虧損還要面對競爭維持市場保持工廠運轉的局面。 一些礦山為了生存,搞的是以量取勝戰術。去年重晶石出口252.3萬噸,比前年增長96.07%,但金額只增長68.7%。這就是說價格平均下降了27.37%。
二、解決辦法靠科技
造成非金屬礦產品價格不斷下降,數量不斷上升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資源出口,加工程度低;二是產品雷同,一個礦種許多企業千篇一律;三是只發揮廉價勞動力優勢,而沒有更多地發揮智慧價值、加工價值和市場價值。
所謂智慧價值,就是產品加工研究。從天然礦物變成工業原料,技術程度越富
集,其加工價值越大,市場價值越高。廉價勞動力是我們的優勢,但是只有與產品深加工結合起來,才能保持這種優勢。我們國家的菱鎂礦具有資源優勢,也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國家搞了出口許可證招標,國內同行競爭非常激烈。但是有企業搞了應用研究,用電熔鎂生產以前國內不能生產的高溫耐火鎂碳磚,不僅突破了許可證管理的圈子,而且突破了行業競爭的圈子,形成了高附加值,產品直接銷售給國際用戶,改變了過去賣原料給國外加工廠的途徑。這就是實現了智慧價值,體現了加工價值。 所以,非金屬礦企業應首先了解行業狀況,已經飽和的礦種就不要盲目的投資,別再走別人都走的老路。作為附加價值很低的初級原料,如果沒有品質優勢或地
區優勢,應當謹慎地聽取行業專家的意見,避免重復投資和行業浪費。量越來越大而價越來越低,就是一種行業浪費和資源貶值。產品沒有品質優勢,沒有地區優勢,沒有成本優勢就別盲目蠻干。有了綜合優勢,跨國公司打到家門口也沒有什么可怕的,反而可能是給你送錢的,因為他們也在尋找品質有保證的更廉價的原材料。
非金屬礦的加工,許多礦種都是從粉碎開始。非金屬礦行業與粉體行業,與礦物改性以及各個應用行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當然,今天的粉體研究,已經攀登到了納米的新高度。在納米行業首先獲得突破的產品,就是非金屬礦的蒙脫土。這個技術在國外已經有產品供應市場,在我們這里才剛剛開始,所以行業的發展需要有更多的專業人士更加努力研究,爭取早日形成工業產品。
三、開發思路要轉變
從礦產品的應用講,市場需要什么,我們的企業就應當能夠提供什么。一個企業不可能什么都做,但一個行業如果不能適應市場,就會被市場所淘汰。從礦物原料的品種講,在某些優勢礦種的背后,是大量的廣泛的非優勢礦種。2000年出口創匯額比1999年增長幅度較大的品種中,有些礦種甚至以前是沒有聽說過的。去年天然冰晶石出口增長248%,石英巖增長156%,白云巖增長101%。這里面很大一部分是產品應用技術和加工技術的功勞,石英巖的提純技術,現在已經達到氧化鐵含量5PPM的水平。國內大量的非優勢礦種,出路只有一條,就是深加工研究,起碼是達到標準商品水平,最好是形成特色產品。
從礦物品位講,在少數富礦的背后,是大量的貧礦、尾礦。尾礦的儲存、管理和環境治理需要大量的費用。礦業開發與環境保護已經被列入同等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以說是一票否決的位置。出路也只有一條,就是加工研究和應用研究。 從礦產品進口的角度來說。2000年非金屬礦進口14.11億美元,比1999年增長30.89%。現在我國的礦產品進口,一部分是沿海出口加工業需要,一些外商投資企業和中國先進企業采用國外原料配套生產出口產品的現象是有的,但不能說是主要因素,更多的應當是我國不能生產的高檔產品,或者是周邊國家沖擊我國內市場。去年高嶺土進口18.28萬噸,合3950萬美元,進口數量為出口數量的21%,但金額是出口額的1.9倍,進口平均價格是出口平均價格的9倍。這說明大量的加工制成品又回流到了國內市場。
世界上不是每個國家都像我國這樣有豐富資源的。但是要將資源形成強勢產業,需要許許多多的技術力量,進行百折不撓的努力,研究出在國際市場具有競爭力的原料或制品。我們需要這樣的研究機構配合:具有行業經驗,對某一品種有深入的了解,承擔項目研究過程中盡量只收取費用,少考慮效益指標,應得利益在產品效益中分成。這樣的合作方案,就是風險共擔。

